钛合金先进成型及智能控制微专业聚焦钛合金材料设计、先进成型工艺与智能控制技术融合领域。依托宝鸡“中国钛谷”产业优势,整合材料科学、机械工程与智能制造学科资源,联合宝钛集团研究院等头部企业专家,开设四门核心课程。旨在培养学生钛合金微观组织调控、数字化成型及智能产线控制能力,强化工程实践与跨学科创新能力,为航空航天、医疗器械等高端装备制造业输送复合型技术人才。
培养目标:
培养学生掌握钛合金成分设计、微观组织分析及先进成型工艺的专业知识,具备数字化模具设计、智能产线控制及质量检测核心能力;能运用智能制造技术解决钛产品开发中的基本工程问题;具有跨学科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。学生修读后可从事钛合金产品研发、智能工厂运维、工艺优化等工作。
微专业特色:
1.跨学科深度交叉融合。融合材料成型、机械设计、智能制造三大专业方向,贯通“材料-工艺-装备-控制”全链条知识体系,培养学生系统性解决钛合金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。
2.校企双元协同育人。宝钛集团研究院、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深度参与课程设计与教学,引入企业真实案例与行业标准,实现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。
3.地域产业特色鲜明。立足宝鸡钛产业集群优势,课程设置紧扣区域产业技术升级需求,强化学生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实践能力与就业竞争力。
微专业设置理由:
钛合金是国家航空航天、生物医疗等领域战略材料,宝鸡作为全球最大钛产业基地,面临高端技术人才短缺问题。现有工科专业课程未系统覆盖钛合金全流程技术,难以满足产业智能化转型需求。本微专业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,填补“材料+智能控制”复合型人才培养空白,响应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号召,服务区域千亿级钛产业集群发展。通过校企协同模式,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,为产业链输送亟需的技术骨干。
微专业建设基础:
钛合金先进成型及智能控制微专业建设基础扎实:师资方面,授课团队包含11名骨干教师(教授、副教授7人)及5名企业高级工程师,拥有结构合理、经验丰富的专任教师队伍。教学条件方面,学院拥有金相制备与观察、力学性能测试、热处理、成型模拟等基础实验设备,可满足微专业相关课程的实验和实践教学需求,为本微专业建设提供了可靠的软硬件保障。
微专业建设思路与时间安排:
建设思路:
1.突出交叉复合:打破专业壁垒,重构“材料科学-成型工艺-智能控制”模块化课程,实验环节设计多学科综合项目。
2.彰显学校特色:紧密结合宝鸡“钛谷”地域产业优势和学校材料成型学科特长,课程内容与案例设计突出区域产业应用背景和学校研究特色。
3.强化协同联动:微专业教学团队内部紧密协作,统一教学目标与标准;与学院实验中心高效联动,保障实践环节质量;积极获取学院及学校政策支持。
时间安排:
第1-2学期。第1学期开设《钛合金工程应用及前沿技术》、《智能制造概论》;第2学期开设《钛及钛合金的微观组织及其测试方法》、《数字化成型技术》。每门课程集中在一个学期内完成(16周,每周2学时)。
课程设置:
课程设置 |
课程名称 |
学分 |
学时数 |
考核 方式 |
开课 时间 |
总学时 |
理论 |
实验 |
实践 |
钛合金工程应用及前沿技术 |
2 |
32 |
28 |
|
4 |
考查 |
第5学期 |
智能制造概论 |
2 |
32 |
28 |
|
4 |
考查 |
第5学期 |
钛及钛合金的微观组织及其测试方法 |
2 |
32 |
20 |
12 |
|
考查 |
第6学期 |
数字化成型技术 |
2 |
32 |
20 |
|
12 |
考查 |
第6学期 |
合计 |
8 |
128 |
96 |
12 |
20 |
- |
- |
1.《钛合金工程应用及前沿技术》:本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钛及钛合金的相关理论、生产和运用的全面认识。
2.《钛及钛合金的微观组织及其测试方法》:本课程将使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钛及钛合金的微观组织,力学性能及其之间的关系。
3.《智能制造概论》:本课程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构建“感知-决策-执行”智能制造技术体系。
4.《数字化成型技术》:本课程聚焦钛合金精密成型数字化技术,涵盖模具CAD/CAE优化、增减材复合制造等前沿工艺。